9月19日上午,航空货运物流发展论坛在上海浦东继续举行,聚焦航空枢纽建设、新技术应用与冷链物流等热点议题。现将与会嘉宾的部分核心观点梳理如下:
一、全球枢纽与网络战略:分层布局,协同联动
全球航空货运网络呈现“主枢纽引领、次级枢纽补充”的分层格局。土耳其航空以伊斯坦布尔、上海等为代表的主枢纽依托规模机队(333架客机、136架宽体机)与广泛航点(百余个航点覆盖6大洲),承担核心中转与全球连接功能。
次级枢纽(如青岛、克拉克)则通过差异化定位提升竞争力:依托近货源地、毗邻港口的地理优势,结合低成本、灵活清关与时刻资源,聚焦特定货类(如生鲜、电商)和区域直达航线,服务产业带出海需求。
枢纽布局需综合考量货源便利性、基础设施水平与政策支持。未来网络优化方向为:主枢纽强化全球辐射能力,二三级枢纽发挥灵活性与专业化优势,形成层级分明、功能互补的全球网络,但需解决海关协同、地面效率及品牌认知问题。同时,深化战略合作(如土航增投中国广州、深圳、郑州等运力,并寻求与南航、东航等合作),提升关键市场连接密度,是增强网络韧性的关键路径。
二、电商与新兴市场机遇:电商驱动,发力东南亚拉美
1.电商驱动增长:跨境电商成为航空货运核心增长动力,中国对东南亚出口占比已达20%,预计未来将升至30%,推动对高时效、高密度物流网络的需求。
2.东南亚市场布局:以特力博为例,通过“客机辅仓+全货机+伙伴网络”模式,强化一级干线(如香港-吉隆坡),激活二级网络,需与电商平台协同预测、提供分层服务。
3.拉美市场加速发展:美国政策调整促使电商需求转向拉美,迈阿密等枢纽依托快速通关与中转能力(96小时内送达),成为连接亚洲与拉美的重要门户。
4.产品创新与差异化:企业需针对电商需求推出分层产品(如高/中/低时效)、定制专线(如青岛-东京周班)及特殊货物解决方案(生鲜、高值货),以增强竞争力。
三、数字化与AI技术革新:驱动货运业智能升级
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正加速重构国际货运生态,推动行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化、数据驱动型转型。
1.AI重塑核心流程,提升运营效率
AI技术已在航空货运业务多个环节实现突破性应用:
智能文档处理:eFreight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图像识别,系统(如“翌小宝”)可秒级解析邮件、微信等非结构化数据,自动完成运单录入,显著降低人工错误与操作成本。
流程自动化:DHL等企业已应用AI实现智能仓库预约、自动排程,提升节点响应速度与资源利用率。
决策支持:AI智能体(如L+平台的Fred)辅助航司订舱、包机管理与运力调配,增强中小货代的市场响应能力与竞争力。
2.数据互联是AI落地的前提
当前行业普遍面临数据孤岛与系统割裂问题。未来需推动从孤立ERP系统向数据互联平台演进,推广One Record等行业标准,打通货物流、信息流与资金流,为AI提供高质量数据基础,实现运单自动处理、风险预警与动态定价等高级应用。
3.未来应用方向与挑战并存
短期内,AI将持续深化在运力预测、收益管理、自动化制单与风险管控等场景的应用,实现从“人找数据”到“数据主动服务”的范式转变。
未来2-3年,有望在风险金融化(如指数化货运合约)、端到端全程可视化、AI智能体自主谈判舱位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。
然而,AI全面落地仍面临数据质量不足、IT基础设施滞后及组织文化适应等挑战。企业需统筹技术投入与流程再造,方能真正释放AI潜力,构建智能化航空货运新生态。
四、可持续发展(ESG)与行业挑战
ESG成为刚需:客户、投资者及监管要求推动可持续供应链建设,航空公司需报告碳排放,采用绿色技术(如可持续航空燃料SAF)以获取竞争优势。
核心挑战:
1.数据壁垒:行业数据分散、质量不一,缺乏标准化(如One Record),阻碍AI应用与互联互通。
2.基础设施滞后:许多机场(尤其次级枢纽)设施陈旧,自动化、数字化水平不足。
3.文化与人才:技术变革需克服员工对AI替代的担忧,加强培训与文化转型,推动人机协同。
五、关键成功要素:合作与韧性
强化多方协同:成功依赖于航司、机场、货代、政府间的紧密合作,共同投资基础设施、优化流程、开发差异化产品。
提高网络韧性:通过多式联运、主次枢纽联动、灵活路由(如利用旅游航点中转)应对拥堵与不确定性,确保供应链稳定。文/空运哥
声明: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ilidigi.com/3596.html